万千气象看四川 | 聚焦绿色低碳,这个中试平台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人民网成都7月30日电 (赵祖乐)7月29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首家专业化工中试公共服务平台——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融合创新中心”)。
航拍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2月,得益于融合创新中心的帮助,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邦胜辉”)年产50吨锂镁合金工程化示范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建。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融合创新中心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锂镁合金是一种具有很高强度的轻量化材料,可广泛用于电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万邦胜辉市场开发部经理于亚楠介绍,该公司花了近10年时间,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锂基合金负极材料,但想要实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转变,还需要进行中试催熟。
他表示,只有以小规模生产来预测、解决大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提高产品投产成功率,避免因生产阶段进行设计变更而造成大量成本消耗。“我们也想过自建平台,但资金投入大、专业性要求高等难题很难解决,这也是新能源新材料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内,企业正在进行中试试验。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解决化工企业在中试环节面临的瓶颈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突出难题,眉山打造了融合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工、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开展小试中试验证、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服务。
“我们不仅配备了实验室、中试厂房等基础设施,还组建了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委员会,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君说,自去年9月投用以来,融合创新中心共入驻15个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已完成转化。
除了提供平台和服务,眉山还出台了《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从市级层面统一项目准入、审批、监管标准,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机制,由运营主体公司负责全流程的工作,提升运营效率;采用“园区+运营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并审项目准入审查方式,对新入驻项目进行一次性全方位论证,大幅简化项目入驻流程;出台《眉山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政策》,从“项目引进—中试验证—产业化”的全周期进行激励扶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据悉,下一步,融合创新中心将从中试环节向前端、后端延伸,前端积极组建眉山实验室,吸引更多科研院所落户眉山,后端持续做好中试项目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等服务,引聚更多项目来眉中试、转化,建设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积极探索中试项目前期审批流程优化,争取成为全省改革试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